经史子集

星象堪舆 武道禅修 奇闻轶事 经史子集 诗书画印 乐舞琴棋 服饰礼仪 玉石珠宝 古玩鉴赏 文房四宝 人文趣宠 驻颜有术 山水益居 三教民俗 花艺盆景 岐黄养生 茶艺香道 华夏美食 少年国学 辩法正道 霞客日记 货币流通 驿马近车 网络视觉

传统国学之历史上父亲的不同称谓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听到不同的父亲称谓,比如古装片里的“爹”“父亲大人”,清剧里的“阿玛”,很奇怪的现象是“爸爸”“妈妈”并不是从英语衍生过来的,而是一直都存在的叫法,在民国后期才开始占主导地位。那么历史上对父亲的称谓有哪些呢?主要有6种,分别为:“父、爷、爸、大、伯”,父是正系流传。

父类:父亲、父

爸类:爸、爸爸、阿爸、老爸

爷类:爷、爷爷、阿爷、老爷子(均指父亲)

爹类:爹、阿爹、老爹、(爹地为英语演变)

伯类: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叔”称父亲的,如河南一些地方;有以“相”称父的,如安徽歙县;有以“官”称父的,如福建福清;更有以“哥哥”称父亲的。

而令尊和家严则是父亲的代名词,不算在内。

(一)“父”类

“父”类是中国社会中历史最悠久、最稳定、也最有地位的称谓。汉语文献中看到对“父亲”的最早称谓是“父”。引用王绍新的看法, 说“父”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指称父亲了。王的说法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后来的字书、辞书一直没有改变。直到今天,“父”类仍然是称呼父亲的重要方式。只是它一般是用来作背称。

(二)“爸”类

“爸”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所著《广雅》一书。按照《广雅》的解释:爸,父也。其后《玉篇》、《广韵》、《集韵》,直到《康熙字典》等均收录该字,释义一般也相同。奇怪的是,自《广雅》始,逢字书必有“爸”字,却很难找到直接用“爸”的语料;在一些涉及“爸”的使用情况的文献中,“爸”的地位似乎也不高。我们来看看关于“爸”的一些记载:

《集韵》去声四十禡:“必驾切。吴人呼父曰爸。”

《龙龛手鉴·卷四》:爸 蒲可反,楚人呼父也。

《巵林·卷七》(明 周婴):单家呼父谓之爸。广雅曰:步可反,父也。

《广东通志,卷五十一》:广州谓父曰爸,亦曰爹。

要么是方言,要么是某个什么人家。均不是常规称谓。可见“爸”不在“正式语言”之中。

只是到了清代情况才有所改观。清代许多白话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文学作品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其后的文学作品用例更多。但一系列作品中的“爸爸”的出现数量仍然不及他类称谓。“爸”的真正崛起,是在“国语”运动以后,此为后话。

(三)“爷”类

“爷”类用来称父亲的时间不详。按照研究,称父的 “爷” 唐宋以前就存在了,而“爷”这个词三国以后才被记录下来。和“爸”不同,对于“爷”我们既可以求诸辞书,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实际用例。例如《玉篇》有“爺,俗为父爺字”之说,而南朝《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更是广为人知的名句。

毫无疑问,到了唐代,“爷”作为胜利者的地位已经奠定,它进入唐诗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例如杜甫《兵车行》中就有“车遴遴,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称父的“爷”能入诗,说明它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问题在于,无论是来自外语还是来自方言,它要进入主流汉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有的解释是:

1)原来使用“爸”的人移走了,这一移动使得另外的地方有了“爸”(如上所说“吴人呼父曰爸”、“爸,楚人呼父也”);经史子集 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2)“爷”原来的使用者成了新的主人,取得了优越的地位;

3)大唐盛世对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宽容,换句话说,那个时代对语言项目的各种变异形式都是认可的,而且语言项目的胜利要靠自身的力量。

历史的发展似乎充满着嘲弄。强势的“爷”最终也有走向下坡的时候。“爷”后来又被“爹”逐步取代。今天,“爷”称父仅在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客家话等一些方言中得到了保留,我们还可以在苏州话、上海话、金华话等方言中找到具体的例子。在有的地方,作为词来称父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相关的语素中还有所保留,例如温州话的“晚爷”(继父)。然而,今天的西北方言中并没有找到用“爷”呼父的。中原也很少见,仅在山东找到一处。

尽管广大的北方包括中原地区已经不用“爷”称父,但它的痕迹还是在这个地方的语言中得到了保留。例如称父子俩为“爷儿俩”,以及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的“还是爷娘亲”的儿歌。

(四)“爹”类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有机体。语言项目有时也和这个社会一样,弱者可以变成强者,而强者也可能再被别的所战胜。“爹”战胜“爷”可以说是又一个重要例证。

在已经看到的文献中,最早记载“爹”的是《广雅》。就字形看,这是个形声字。早期的“爹”显然也是“偏宫”,例如:

《南史·卷五十二》: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徙我反。

《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徒可切。

《广韵·哿韵》:北方人呼父曰爹。

《六书故·卷十五》:岷俗呼父曰爹。

《册府元龟·卷六百六十三》:唯仰食于阿爹,国政悉不敢问也,回鹘谓父为爹。

《天中记·卷十七》: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呉人谓父曰爸,回纥呼父曰阿多。

显然,这些“爹”非同时同地之“爹”,但它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语言项目更替的又一实例。有人曾详细地探讨了“爷”和“爹”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认为“爹”并非羌语,而“爷”有可能是外来词,并且可能和“爹”同源。在目前情况下,无论“爷”“爹”是否同源,称父的“爹”如何战胜了称父的“爷”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爹”字的两个反切(徒可切、陟邪切)反映了源于不同地域而又一先一后出现的不同读音。前者出自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后者源自羌人对父亲的称呼。不能肯定这种区分是否正确,但若说“爹”是外来的应该是有道理的。考察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可以发现大量的证据。例如:

维吾尔语喀什话:《委兀儿译语》父亲:A-tA。父,“阿坛”;《高昌馆译书·人事门》父,阿答。这些都是可以印证的。另,“父亲”在其它突厥语系的语言中也可以印证:哈萨克语:Qke ata-nFN 塔塔尔语:Qtij 柯尔柯孜语: AtA 乌孜别克语:ÃtQ 撒拉语:aba 裕固语:adZa 图瓦语:adZa

在中国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的情况有所不同。布依:po 白语:ati ate abo 阿昌语: te/aph(陇川)tiE(潞西);AphA(梁河) 仓洛门巴语:apa 藏语:papa

就观察而言,唐代总体是“爷”称父,北宋仍然是“爷”占主导,北宋年间的《太平广记》仍然用“爷”;但到了南宋和元以后,“爹”逐渐扩大地盘,变为强势,而“爷”开始偏居一隅。经史子集 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五)“大”类

与“爷”和“爹”相比,“大”类没有那么幸运。一是我们很难在书面文献中找到它的记载,二是它似乎从来没有进入主流汉语,而这两个方面总是紧密相连的。所幸的是,这一称谓类型在今天的方言中得以保留下来,使我们有机会再品评一番。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类”和“爹”类本来就是一家,或许它也可以说自己曾经荣耀过。但习惯于汉字为中心的我等民族,若干年后大概还是会把“大类”忘掉的,因为它毕竟没有像“爷”和“爹”那样留下大量的文字记载。

就目前看到的资料,“大”类和“爹”类似乎应该是同一来源。 “大”是“爹”(徒可切)的俗字,一般辞书中“大”都没有用作亲属称谓的义项。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文学作品中“大”类呼父出现的情况很少。“大”类还有其他一些写法,如“达”、“答”之类,应该都是记音上的缘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大”是外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今天的方言中,“大”类的称谓仍然广泛地存在。我们不应该把今天的“大类”看作是“爹类”的“异形词”。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家族可能会用不同的称谓。而就我的家庭而论,“爹”和“大”还有顺序的差异。(今天用“大类”的地区集中在西北,呈片状)。

(六)“伯”类

最不幸运的应该是“伯”类。尽管我们的文化中某些方面“伯”的序列居首,也尽管汉语社会中也不乏以“伯”称父者,但这一称谓却似乎从来无缘进入通语。

“伯”的出现应该是很早的。指出,“伯”“霸”古音同。今呼伯、叔为“爸爸”,即“伯”或“父”之转。他的证据是“五霸”亦作“五伯”。

应该看到,我们不能把“伯”看成是“爸”。“伯”“霸”上古同音,但到中古以后的“伯”是入声字,“爸”则是去声。和其它系列相比,伯系的使用范围要小得多。梁章矩《称谓录·方言称父》说“吴语称父为阿伯。”今天的汉语方言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以“伯”称父的例证。河北沧州、保定,河南郑州、南阳、许昌,贵州毕节,湖北襄樊、宜昌、红安,安徽安庆、合肥,浙江宁波、温州、金华,都有该系列的称谓。

(七)其他

11处称“老子”:离石、太原、临河、呼和浩特、绥德、武汉、扬州、南宁、南昌、清徐、东莞。

另外,广州、台山、东莞称“老豆”,海口称“阿兄”、“阿官”,福清称“阿叔、阿哥、阿官”、柳州、社旗称“叔”、歙县称“相”、雷州称“阿、尼阿”等。

由此可见,“父亲”处于称父的最正宗的地位这一点还是很难改变的。至于“爸爸”,尽管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地位,似乎也不是一个一统天下的“称谓”。正在“爸爸”成为全国通用称谓的时候,“爸”的变异形式也正在出现。在城市里,“老爸”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已经有所扩大,这也反映了对称谓方式多样化的追求;另一方面,“爹地”(英语)也在南方一些城市中的一些家庭中作为亲昵的称谓(与“妈咪”相应)。它是否还会像以往那样逐步替代原有的称谓,进入主流?经史子集 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文化 经史子集 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uqi83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