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之风极盛,从宫廷到民间,呈现出一种全民娱乐的热闹劲儿,似乎在洛阳街头随便找个人,都能即兴来上一段。不过,像七盘舞这样雅俗共赏、刚柔并济的高难度乐舞,却只有高水平的舞者才能驾驭,它与杂技融为一体,是汉代乐舞的代表。
1、当帝王遇上乐舞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位喜爱乐舞的平民皇帝。平定黥布叛乱之后,他回师经过家乡沛地,召集父老子弟一起宴饮,并乘兴击筑创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毕起舞,慷慨悲壮。
《大风歌》是楚声短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也为汉代乐舞之盛打下了根基。他晚年宠爱的戚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舞蹈家,擅长“翘袖折腰之舞”。
刘邦喜欢民间乐舞,开始把俗乐用于宫廷祭祀。到汉武帝刘彻时,更是在宫廷设立乐府,并任用“性知音,善歌舞”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大量采集民间乐舞。
李延年有个“妙丽善舞”的绝色妹妹,一直不为人知。一日,他即兴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勾起了刘彻强烈的好奇心,他很快将李延年的妹妹纳入宫中,就是此后的李夫人。
汉武帝设立的乐府,起初规模并不大。一般宫廷宴会娱乐,所用乐舞不过百人。到汉成帝时,乐府中的“倡优伎乐”已有千人之多。汉成帝刘骜也是乐舞高手,他有个怪癖,就是喜欢一个人在黑夜里静静跳舞,且“步不扬尘”。一次,他到姐姐阳阿公主府上玩,见到了从小就被卖到这里当乐舞伎的赵飞燕。赵飞燕舞姿轻盈,能跳“掌上舞”,怜香惜玉的汉成帝总怕她被风吹走,特意建了“七宝避风台”供她居住,后来又将她册封为皇后。
汉代宫廷对乐舞的喜爱和重视,使官僚和贵族子弟纷纷将其作为必修科目。每逢宴饮聚会,大家都会以乐舞助兴。他们除了观赏乐舞伎的表演,酒酣之时也会“以舞相属”,即相邀起舞。
“以舞相属”是古代的交谊舞,包含有一定的礼节性。一般是主人先起舞,舞罢邀请客人,客人要起舞为报。如果被邀者拒绝起舞,将是非常失礼的举动,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两人甚至会结下仇怨。东汉时,学者蔡邕就曾因此得罪权贵,躲到吴地避祸多年,不敢回到京城洛阳。
汉代乐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兼收并蓄,音乐、舞蹈、武术、幻术、杂技等常会同台演出,合称“百戏”,洛阳平乐观就是东汉时表演百戏的主要场所。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2、当娱乐遇上百戏
百戏有很强的娱乐性,在汉代十分流行。具体来说,它包含的项目有杂技(跳丸、走索等)、幻术(吞刀、吐火等)、武术(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及歌舞戏等,其中舞蹈占的分量最重。
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在洛阳西门外建起了雄伟壮丽的平乐观,以供表演百戏,遗址在今孟津县平乐镇。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阴丽华的儿子,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官方寺庙也是他建的,就是洛阳白马寺,与平乐观相去不远。
当时每逢重要节日,举国上下举行庆祝活动,总少不了百戏表演。而外国使节来朝,除了应邀观看百戏,还会带来充满异域风情的乐舞表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名篇《东都赋》中,就描写了四夷乐舞齐聚洛阳表演的盛况:东夷有《矛舞》,西南夷有《羽舞》,西夷有《戟舞》,北夷有《干舞》……双方彼此借鉴,互相交流,促进了乐舞事业的蓬勃发展。
汉和帝刘肇是刘庄的孙子,他继位后,也喜欢到平乐观欣赏百戏。史学家李尤以能文著称,大儒贾逵认为他的辞赋有“相如、扬雄之风”,便向和帝推荐,让他创作《平乐观赋》。李尤果然不负众望,在《平乐观赋》中对百戏的精彩进行了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平乐观热闹非凡的百戏表演,很长时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后来曹植在他的五言诗《名都篇》中,还有“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句子,在京洛少年的生活中,平乐观依然是宴饮娱乐的好地方。
而在如火如荼的百戏表演中,汉代乐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逐渐融合了武术、杂技中的跳、转、翻、滚等动作,不仅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的飘逸美妙,也有“或迟或速,乍止乍旋”的高超技巧,表演难度大大增加了。风靡两汉的七盘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七盘舞又名盘鼓舞,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学会。表演者无论男女,都必须身穿长袖舞衣,保持舞姿的飘逸优美。同时,他们要像杂技演员一样,在盘和鼓上腾跳拍击,并保持节奏不乱,看上去十分惊险。
也许,在几乎人人都能即兴起舞的汉代,只有具备这样的真功夫,才能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3、刚柔并济七盘舞
汉代人对乐舞的狂热,是今人难以想象的。连那些一本正经的大儒,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乐舞的痴迷,比如东汉大儒马融讲学时,就“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好在他的学生对此也都能接受。
这种全民娱乐的社会风尚,使得乐舞人才大受欢迎,民间女子因此“多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也就是说,年轻女子为体现自身价值,宁愿放弃家务之事,不再养蚕纺织,转而去学跳舞了。当然,她们中只有少数人能掌握高难度的七盘舞,也只有这少数人能赢得众人瞩目的荣耀。
一般来说,七盘舞的盘和鼓数量并不固定,有的以盘为主,有的以鼓为主,排列方式也不尽相同。它们被平放在地上,表演者飞舞长袖,在盘鼓之上从容地“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舞姿刚柔并济,优美矫健,使“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如果表演者技艺不够高超,或者稍有差错,难免会踩破盘子,踏乱节奏,那可是极为丢人的事。但若表演成功,观众一定会送上发自内心的赞美。
因为七盘舞的流行,汉代及魏晋时期,文人们在诗词歌赋中对它有很多描写。比如东汉时,张衡在《舞赋》中称其为“历七盘而屣蹑”;魏晋时卞兰在《许昌宫赋》中也写道:“兴七盘之递奏,观轻捷之溯翔,或迟或速,乍止乍旋,似飞兔之迅疾,若翔龙之游天。”
在七盘舞的表演中,舞袖、舞腰、舞足是三个重点。尤其足部动作要漂亮,还不能有丝毫误差。表演者会对自己的舞鞋(即屣)进行精心装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的句子,就是告诉大家,表演者穿了鲜艳醒目的朱红色舞鞋。如果要后退踏鼓,对足部动作的要求就更高了,简直是险象环生,会让观众看得大气也不敢出。
乐舞在汉代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的墓葬中也不乏姿态各异的乐舞俑。在洛阳七里河汉墓中,曾出土一组著名的乐舞俑,其中一女舞俑正脚踏一盘,扬袖欲跃,这就是七盘舞风靡两汉的历史见证。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文化 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