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来源无非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提倡存心养性,释家提倡明心见性,道家提倡修心炼性,三教无外乎都重在一个心字。用通俗的 话来讲,即儒家让人拿得起,释家让人放得下,道家让人想得通。“拿起”与“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想得通”则是一种人生智慧。所谓智慧地面对人生, 就是不必刻意于有为或无为,而是在面对任何事情或境遇的时候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平和的心态、豁达的心胸。道家用四个字为这种人生 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
《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道教以仙道贵生为宗旨,贵生就要养生,养生就要知自然之理。就养生来说,《黄帝内经》有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性延命录》所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养身心,要法自然之道,顺应四时法则,不违常理,使自身阴阳和合,养寿延年。
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
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复归自然的人生哲理
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嵇康在谈到养生时曾经说到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其中的“灭、除、去、绝”等词语,就是要人们摈弃后天的私欲、不为外界所诱惑而返回到生命本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条件下养生、修身,胜过吃药进补,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的友人这样评价他:“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诚然,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淡泊、宁静、质朴的心,从容地应对生活。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虚无自然的人生境界
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
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玄中有至乐,淡泊终无为。但与正真友,飘飖散遨嬉。
道家风水 道家风水大师 道家风水师,阴阳风水 阴阳风水师 阴阳风水大师,堪舆风水 堪舆风水师 堪舆风水大师。有着不同的风水地域别称, 南京道家风水大师 南京道家风水师,南京阴阳风水 南京阴阳风水师 南京阴阳风水大师 地理先生,南京堪舆风水 南京堪舆风水师 南京堪舆风水大师。风水有分为:山地风水 工厂风水 小区风水 建筑风水 村庄风水 家居风水 装修风水 田园风水 阴宅风水 山脉风水 风水师又被人不同的称为:山地风水师 工厂风水师 小区风水师 建筑风水师 村庄风水师 家居风水师 装修风水师 田园风水师 阴宅风水师 山脉风水师 阴阳风水师 风水先生,南京山地风水师 南京工厂风水师 南京小区风水师 南京建筑风水师 南京村庄风水师 南京家居风水师 南京装修风水师 南京田园风水师 南京阴宅风水师 南京山脉风水师 南京阴阳风水师 南京风水先生,易经风水研究 道家风水 研究 堪舆风水研究,于风水和风水师方面的称呼:风水师 南风水大师 易经风水 易经风水大师 易经风水师,在《易经》《周易》交流方面有:易经交流 易经风水交流 易经堪舆交流 易经取名起名交流 易经学术交流 易经文化研究 易经风水研究 易经与民俗研究 易经与传统文化研究 易经的起源研究 易经与八卦的研究 易经与中医的研究 易经与星象的研究,易经与节气的研究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起名的方式与别称有多种:八字取名 易经取名 周易起名 性格取名 形体取名 寄托取名 希望取名 辈份取名 寓意取名 成语取名 以及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 周易起名 性格起名 形体起名 宝宝起名 成人起名 起名师 取名师,以及日常称呼,起名大师 易经起名大师 周易起名大师 八字起名大师 宝宝起名大师 成人起名大师 关于现在上面许多关于八字培训 易经培训 周易培训 取名培训 起名培训 八字起名培训 易经起名培训 周易起名培训 八字取名培训 易经取名培训 周易取名培训等机构,其中一些关于风水起名 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要看清面目,免得花了精力时间走了歪路。在南京八字取名 南京易经取名 南京周易起名 性格取名 形体取名 寄托取名 希望取名 辈份取名 寓意取名 成语取名 以及南京的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 南京周易起名 性格起名 形体起名 南京宝宝起名 南京成人起名 南京起名师 南京取名师,以及日常称呼,南京起名大师 南京易经起名大师 南京周易起名大师 南京八字起名大师 南京宝宝起名大师 南京成人起名大师 关于现在上面许多关于八字培训 南京易经培训 南京周易培训 南京取名培训 南京起名培训 南京八字起名培训 南京易经起名培训 南京周易起名培训 南京八字取名培训 南京易经取名培训 南京的周易取名培训等机构,其中一些关于风水起名 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要看清面目,免得花了精力时间走了歪路。国学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