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法正道

星象堪舆 武道禅修 奇闻轶事 经史子集 诗书画印 乐舞琴棋 服饰礼仪 玉石珠宝 古玩鉴赏 文房四宝 人文趣宠 驻颜有术 山水益居 三教民俗 花艺盆景 岐黄养生 茶艺香道 华夏美食 少年国学 辩法正道 霞客日记 货币流通 驿马近车 网络视觉

“慎邢爱民”:古代也有法律监督吗?(下)


唐朝

唐朝的法律制度空前发展到一个高峰,其法律监督制度也不例外,空前的完善与成熟。主要表现为:

1、改判、重审、三司推事、小三司

刑部是唐代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它负责复核大理寺及州、县必须上报的徒刑以上案件。在审核中如果发现可疑,那么徒、流刑以下案件驳令原审机关重审或直接改判,死刑案件则移送大理寺重审。御史台是唐代中央监察机关,它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在司法方面,御史台主要监察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疑案时,也参与审判或受理有关行政诉讼案件。这些规定表面上看起来是审判制度,但是里面充满了法律监督的成份。

唐代已有“三司推事”和“小三司”两种会审的雏形。遇到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三司推事”。碰到各地发生的大案,但又不便解送京师的,则派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属官前去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小三司”。

2、直诉制度更加完善,唐朝的直诉制度有挝登闻鼓、邀车驾、上表和立肺石等。不过直诉的内容必须真实,否则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3、死事案件的复奏

唐朝规定死刑在核准以后,行刑以前,还必须现次奏请皇帝批准,这被称为死刑复奏。唐朝的死刑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唐太宗时一度改为五复奏,而且是决前一日二复奏,决日又三次复奏。司法官违反复奏规定的,要被处罚。《唐律疏议·断狱》记载:“诸死罪囚,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

4、错案的追究

唐朝的法律要求司法官严格依照法律审判,决不可有“出入人罪”的行为。“出入人罪”是司法官不依法律定罪量刑,而把无罪断成有罪、轻罪断成重罪,或者把有罪判为无罪、重罪判为轻罪的行为。唐律要严惩这种行为,其基本原则是:“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从徒入流亦以所剩论,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如之。”司法官如有“出入人罪”的行为,将按这一原则受到处罚。

5、执行责任

司法官必须依法执行五刑,不依法执行的要被追究刑事责任,量刑在笞至徒之间。《唐律疏议·断狱》记载:“诸决罚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即杖粗细长短不依法者,罪亦如之。”

6、监管责任

唐朝对司法官的监管责任作了规定,其内容涉及罪犯所戴的刑具、官府应给的衣粮、病后应给的医药等方面。司法官违反了这些方面,都会受到处罚。《唐律疏议·断狱》规定:“诸囚应请给衣食医药而不请给,及应听家人入视而不听,应脱去枷、鏁、杻而不脱去者,杖六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即减窃囚食,笞五十;以故致死者,绞。” 辨法正道 法律监督 立法执法司法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宋朝

唐朝灭亡后,中国社会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相继出现了五代与南方相对稳定的十国在战乱中艰难地生存。五代十国由于战乱频繁,司法腐败,也缺乏有效监管。公元960年宋朝建立,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其法制也有很大的完善,法律监督方面表现为:

1 监察机关的设置

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是行使司法监督和审判重大疑难案件的职能。地方的监察机构是监司。

地方上的提点刑狱司与转运司为并列一级的司法机构,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十日一报的州府的案卷,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府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为防止提刑官与辖区官员勾结舞弊,法律规定禁止提刑官赴州郡邀宴。

2、直诉

凡逐级上诉至尚书省仍不得直的案件,当事人可依法向朝廷依法向朝廷直诉。宋朝专门受理诣阙投诉的机关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当事人必须依照法定次序依次向这三个机构实封投状,由皇帝指定官吏重新审理。如果这三个部门不受理,当事人还可以拦驾,由军头引见司转奏。

3、大案奏裁制、鞫谳分司制

大案奏裁制,收回地主对死刑期案件的判决权,恢复了死刑复奏制度。鞫谳分司制,审一判分离,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当的诉讼审判制度。负责审问的机关为“狱司”或“鞫司”,负责判决的机关为“法司”或“谳司”。

4、理雪制度及狱官责任

这是有关申诉的法律制度,当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如有不服,可以依程序逐级申诉,称为“理雪”。但是当事人只能在判决生效的三年内提起理雪。

宋朝对狱官的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收禁罪人,必须查验犯罪原由和收监时间上报,对徒、流罪犯被断罪后,官司或长吏必须按时遣送配所强制劳役,若司狱者失职而导致囚死于狱中,当职者必然负有责任。因此两宋监狱制度是很有特征的,既继承、强化了暴力镇压的宗旨,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明的倾向。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辽、金、西夏、元朝

辽、金、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汉化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吸收先前的法律。有关法律监督的制度没有什么创新。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徒刑案件由路将案卷送各道肃政廉访司(原提刑按察司)复审,复审无异的,在各地就地服刑;流刑以上案件或有疑问的案件,则需通过行省上报刑部,经刑部复审后批复,流刑依法发遣,死刑就地执行。

明朝

明朝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法制的代表形态,它在传统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在法律监督上也有进一步和发展,体现为:

1、都察院和提刑按察使司是监督机关

在中央,都察院与刑部(审判机关)、大理寺(复审复核机关)形成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在地方上设立省级专职司法机构“提刑按察使司”,负责省内司法审判工作及对官吏的监察,它与管行政的布政使司、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负责。府、县两级沿用传统的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制度。

2、朝审

明初的重大刑狱,一般都由皇帝亲自面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下令除武臣死罪外,再亲审大案,而由三法司会同五军都督、六部、通政司等机构官员审录。至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历朝遂遵行之”。从此,朝审成为一项每年秋后复审死刑囚犯的固定制度,其结果最后均须奏请皇帝定夺。

3、大审

该制度形成晚于朝审,据《明史·刑法志》记载,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命司礼太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寺审录,谓之大审。……自此定例”。大审一般是每隔五年,凡遇丙年、辛年(谐音明年、新年之意),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在京师者由司礼太监与三法司长官至大理寺主持,在各省者则由布政使与巡按御史主持。凡监押囚犯及诉冤者均在大审审理对像之例。辨法正道 法律监督 立法执法司法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清朝

清朝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法律颇有可观之处,在沿袭明朝法律之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在法律监督制度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死刑复核机关

大理寺是死刑复核机关,其主要职掌为:参加“三法司会审”,与刑部,都察院共同会审京师地区的死刑案件及按复外省的死刑案件,及时平反冤狱;参与秋审、朝审;主持热审。

2、监察机关

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刑部复核,理藩院会同三法司审核拟定死刑立决或监候,立决者由皇帝批准后处决,监候者则等候秋审,理藩院尚书、侍郎届时参与秋审大典。省按司、总督(巡抚)既是地方一级审判机关,又行使对下级官吏(县、府)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

3、秋审制度

秋审制度是清朝最有特色的审判制度。秋审是每年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对死刑监候案犯进行复核,并分类处理以决定其生死的特别程序。秋审制度包括秋审与朝审,秋审是复审除京师外各省上报之死刑监候案件,朝审则复审刑部直接审理之京师地区的死刑监候案件。秋审之案件数与规模远大于朝审,因此一般统称之谓“秋审制度”。

从汉朝的录囚、杂治、经唐朝的三司推事、明朝的朝审,发展到清朝的会审制度如此之规模,也反映了封建司法审判制度的进步。繁复的程序、隆重的典礼使一般官吏在日常司洁不敢视人命如草芥,而且在秋审过程中也确实可使某些冤案得到平反。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

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文化 辨法正道 法律监督 立法执法司法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uqi83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