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国学

星象堪舆 武道禅修 奇闻轶事 经史子集 诗书画印 乐舞琴棋 服饰礼仪 玉石珠宝 古玩鉴赏 文房四宝 人文趣宠 驻颜有术 山水益居 三教民俗 花艺盆景 岐黄养生 茶艺香道 华夏美食 少年国学 辩法正道 霞客日记 货币流通 驿马近车 网络视觉

“临危不惧”由来:孔子被困5天 风雅弹琴

引子

    夏商之后,长垣的历史才真正进入有史可考的准确年代,当然,那时候的长垣还不叫长垣。

西周时期,长垣这个地方属于卫国,卫国在长垣境内设立了两个邑城,一个是蒲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长垣县城一带;另一个是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

春秋时期,蒲邑和匡城既不是豪华的都市,也不是军事战略要冲,名气不大,写入史书的大事也不多。不过,长垣倒和一位大人物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孔老夫子。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从卫国铩羽而归,决定到陈国碰碰运气。路过匡城时,为孔子赶车的颜刻显摆了一下,指着匡城说:“当年我来过这地方,从城墙那个缺口进来的。”匡城百姓听见了这句话,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声:“阳虎来了,别让他跑了。”顿时跑来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围困起来。 

阳虎是鲁国人,曾经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匡人对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

由于无法脱身,弟子们非常着急,孔子满不在乎地当场抚了一段琴,并说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问他怎么有如此雅兴,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据《史记》的记载,匡人围孔达五日之久,可见老夫子的狼狈。

蒲邑讲学留下先贤足迹 

匡城给孔老夫子留下的无疑是个坏印象,不过蒲邑倒是让孔子感觉蛮不错。

出长垣县城往北走不过5公里,就是满村乡学堂岗村,村东头有一座圣庙,相传孔子曾在此讲学。

据当地县志记载,一次孔子率子路、冉有等4个弟子路过蒲邑,突遇暴雨,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到一户农家避雨。谁知道这场雨连下了好几天,孔子和弟子们只好暂住下来。在随后的7天里,孔子和4位弟子言谈个人的志向,了解他们治国的才能,并在此讲学布道。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此处建庙。据史料记载,学堂岗圣庙最早始于汉代,唐宋时期规模日益扩大,经明清多次修葺,成为古蒲八景之一。

圣庙坐北面南,四个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布局作对称式排列。头道门为三间三级台阶的山门,门上有一块横匾“传心要地”。第二道庭院是圣庙的主体结构。中间的大殿叫圣殿,也叫大成殿,为面阔五间的宫殿式建筑。步入殿内,正面有孔子塑像,孔老夫子盘膝抚琴,安坐其中,子路、冉有等四大弟子分列身后。前面香案上有一木牌,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

大成殿旁有两个门,曰“春风”、“化雨”。从此进入第三道庭院,映入眼帘的就是木结构的杏坛碑亭。亭内有明代嘉靖年间长垣县令张道所书的“杏坛”碑。碑后有一长方形的高台基,青砖垒砌,中间有一正方形的亭子,称为“杏坛亭”,亭高6米、宽6.4米,亭顶为飞檐式,无斗拱,枋上有彩绘。该亭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为什么叫杏坛呢?据《长垣县志》原主编萧岐峻老人介绍,他们专门请教了山东曲阜孔庙管理处的同志,因为孔子在曲阜一带讲学时,曾亲手种植过两株杏树,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凡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大都称之为杏坛。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当地百姓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圣人在此驻足讲学。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虽然他的观点没有得到诸侯们的认可,但他将知识撒播到了各地,正如长垣县的学堂岗圣庙,汉代之后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地方,长垣读书风气盛浓,有明一代,长垣境内出了三位尚书、四位侍郎,可谓很好的证明。

子路让蒲邑成为“三善之地”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的时间最长,除了遭到匡人的围攻和在蒲邑讲学,孔子还多次到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长住。

蘧伯玉为卫国蒲邑人,与孔子感情很好,他很赞赏孔子的理念,实施“仁德治国”、“弗治之治”的方略,孔子见此非常高兴,称赞蘧伯玉“其以仁守卫,而天下莫能危”。

孔子是很想把他的仁、礼理念付诸治国之中的,可惜各个诸侯对其敬而远之,因此孔子没得到一试身手的机会。

孔子没有机会,他的弟子中得到这种机会的人却比较多,比如子路,公元前487年,子路被任命为蒲邑宰,成为长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地方长官。

这时,跟着孔子的颜回有点纳闷,就问:“夫子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称赞其善,不亦逾乎?”孔老夫子回答说,入其境见沟渠深治,田地整齐,庄稼茂盛,说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众尽力;入其邑,房屋完好,商贾繁荣,树木葱茏,说明子路忠信以宽,故民不偷懒;至其庭,满院清净,诸下用命,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

最后,孔老夫子说,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见子路了,于是就带着颜回满意地回去了。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

正如孔老夫子评价的那样,子路在蒲邑任宰三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今天长垣县城西北的文明渠,相传就是当年子路率民众开挖的。由于选址准确,加之长期疏浚,至今还发挥着排灌农田的作用,惠及后人。

在长垣县城的入城口,新立了一座汉白玉的子路塑像,以纪念长垣历史上的这位地方官员。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uqi83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