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国学

星象堪舆 武道禅修 奇闻轶事 经史子集 诗书画印 乐舞琴棋 服饰礼仪 玉石珠宝 古玩鉴赏 文房四宝 人文趣宠 驻颜有术 山水益居 三教民俗 花艺盆景 岐黄养生 茶艺香道 华夏美食 少年国学 辩法正道 霞客日记 货币流通 驿马近车 网络视觉

【国学课堂】中国古代的名片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知道,交换名片这个习惯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但你也许不知道,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就有类似名片的东西出现了。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汉高祖刘邦在起兵之前是秦朝的一名亭长,官职不算大,但在他的家乡沛县,也算是个有些身份的人。秦朝沿袭战国时期的风俗,有名望有财力的人喜欢在家里举办宴会,借此广纳人才。这一天,沛县突然搬来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老者,名叫吕公。吕公家的宴会要求来者带礼金一千钱,否则不能入座。泗水亭长刘邦空着

手被人挡在门外,觉得很没面子。他转了转眼珠,想了个歪点子。先是拿出自己的谒,在上边写上“贺钱万”,让看门人送进去。“贺钱万”的意思,就是礼金一万钱。吕公把刘邦的谒拿到手,大吃一惊,不知道什么人能有这种大手笔,一次给一万钱的礼金,于是急忙出来,把刘邦迎进了门。

刘邦拿的这个“谒” , 就是早期中国人的名片。谒是用于求见自己的上级或者长辈时所用的名片,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同辈亲友之间在非正式场合用“刺”。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兰


其实,早在秦末汉初的时候, 谒就已经出现了,而刺出现于东汉。据史料记载,谒和刺在汉代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社交物品,用于介绍拜访者,为双方起到沟通的作用。谒有拜访之谒、庆贺之谒和问疾之谒等,根据不同的目的,会在谒上写不同的文字。谒的作用比现代名片更丰富些,有些类似今天的明信片。既可当面使用,也可在路途遥远、不便亲自呈送的时候托人转交。
古人大多认为,谒和刺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称呼,后来随着对更多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人们慢慢发现谒和刺也有一定的区别。简单点说,谒比较正式,正反面都可以书写文字,通常要在拜访之前就送出;而刺则随意了很多,一般是单面单行书写,表达关爱、崇敬之情的话语也较少,只保留姓名、官职等信息,在功能上更类似于今天的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代,名片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因此也叫“札”。和现代人一样,刺上不光要写姓名,还要写上爵位和家乡等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爵里刺”。

关于爵里刺,还有个很好玩儿的故事。在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个很厉害的将军叫夏侯渊。夏侯渊第五个儿子名叫夏侯荣,是个极为聪慧的小孩儿。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而且过目不忘。这件事情传到了魏文帝曹丕的耳朵里。曹丕自己就是个才子,更有一个大诗人父亲曹操和一个文采飞扬的弟弟曹植。这会儿听说有一个小神童,当然想要试一试他的本事。

碰巧,魏国要举办一次宴会,宴请了100多名宾客。按照习惯,每位宾客都要送上自己的名刺,上面写着他们的姓名和爵里。曹丕让夏侯荣一一看过这些名刺,然后让他说出这些人的姓名爵里,竟然全都说对了,令在场人又惊讶又佩服。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纸的普及,名刺也由木质变成了纸质,慢慢地就被称为“名帖”。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交往时互相奉上名帖的风气盛行。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引进,上流社会一度流行照片名片——在名帖上印上自己的照片,你会不会觉得古人也萌萌的呢?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兰


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uqi83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