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香道

星象堪舆 武道禅修 奇闻轶事 经史子集 诗书画印 乐舞琴棋 服饰礼仪 玉石珠宝 古玩鉴赏 文房四宝 人文趣宠 驻颜有术 山水益居 三教民俗 花艺盆景 岐黄养生 茶艺香道 华夏美食 少年国学 辩法正道 霞客日记 货币流通 驿马近车 网络视觉

中国香道

古时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并称为四般闲事,是古人怡情养性的优雅生活。而如今,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书道、茶道、花道已成为日本的国粹,香道这门纯粹、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日本遍地开花,甚至快要被日本申请成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了。近几年,日本方面屡屡有香道大师及专家来我们访问,偌大中国竟无人接招,不能不说这是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一个反映。

我国用香、品香的历史悠久,可以说香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文人骚客、高僧大德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备至。它不仅限于祭祀用香,更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香,古人的衣帽要熏香,琴棋书画时也燃香,还有香疗、香食、香药、香茶等。在中医方面,对沉香、檀香的药用价值也非常肯定。宋代时,中医发展的一个最大贡献是芳香理气,以香治病,以香入药,可以说是中药外用的典型。

到盛唐时,随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熏香已经十分流行及普遍了。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熏香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而今天,国人说到熏香第一想到的却是佛寺禅院里的上香了,然而究其实质早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沉淀与精髓。

与一海之隔的日本相比,在香道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到晚清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及战乱频发,香道的仪式及琴、棋、书、画、诗、词、舞等古人传承下来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社会的动荡渐渐的退出了国人的视界,传承了几千年的香道文化至清末时,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闻香、品茗、插花、挂画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组成了我国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而传入日本后,不仅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还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等一些较为纯粹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我辈应传承古人将这些典雅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让散发了几千年的迷人香气,更加持久悠长。

香道,几近遗失的艺术
香道,是指从呼吸去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它始于中国,至古尧,舜,禹,礼记中谈及祭天,礼佛,殷商时代就有香炉问世,汉末的《名医别录》对其就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狭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欲想留住香道这一古老文化的精髓碎片,便先要从识香做起。

香道之中的香,主要分四种: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即使是对香道这个名词感到陌生的人,相信都听说过这四种香。古人常说沉檀龙麝,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

沉香又有很多名字,例如密香、栈香、沉水香等,事实上是指香树上不同部位结出的不同品质的香。例如树皮结出的香称青桂香;树结的伤口上结的香按不同品质可分为角沉香、密香、鸡骨香、鸡舌香等;树主干上结出的为栈香;靠近根部则结为黄熟香;根部结出的香就叫马蹄香,分类极其细致。而且并不是一棵香树就可以结出这么多的香,需要精妙的气温环境状况的配合,所以沉香才会如此珍贵。

天然沉香味辛、苦、性温,归肾、脾胃、肺经。《本草纲目》中提到沉香时说它: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可以说,沉香是得雨露之精气的珍品,能疏通经络、辟邪安神、解风水之邪毒,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无怪乎佛家中的大师坐禅也需先焚香,借助香的作用凝神聚气,才能安然入定。除此之外,沉香亦能入汤入药,以汤药的形式对人体进行养生保健,例如黄熟香,就是最适合入药的香料。而香的精妙之处,至此才刚刚揭开帘幕。

文人与香: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焚香》

明窗延静昼,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一瓣清香遍法界:
拈香供佛,是藉此熏染自性清净,贴近佛菩萨本怀。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扰、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轻逸、持稳;凝神静观袅袅香烟,藉此,人天的距离被拉近了,诸佛菩萨如现眼前,怀慰着众生的疾苦。香,可谓是凡界与圣者间的信使。

像隐身的精灵,你摸不着它、看不到它,可它却能自鼻根直达身心的根底,激活最真实的感受。像徜开的双臂,它能超越语言的隔阂,弭平种族文明的差距,在它之中,所有人都能恣意畅怀,任心灵的悸动自在奔驰。
这就是香,它是人类史里颇富美感的一页,也是文化长流中最粲然耀辉的光影。芬芳的香气,能深入人的意识底层,唤醒过往的生命经验;当阵阵清香幽缓地浮荡在空气之中,它带领着人们一步步迈向属灵之地,一点一滴开发自性里待耘的良田。

香薰炉:

香炉,对华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

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香炉,佛教中称它宝鼎,除了方形的香炉外;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佛事仪式开始,都先唱香炉: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或炉香乍热,法界蒙熏……”等赞语,唱到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的时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会绕到正中圣象前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献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对佛菩萨的敬意。

供养佛菩萨的供品中,可分为:香、花、灯、涂(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而香在十供养之首,香炉的身份自然也高起来了。好的香,令人心旷神怡,只一枝就够了。但许多礼佛的人,不懂烧香的意义,把佛菩萨当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炉内,熏得人泪水直流,甚至香炉起火燃烧;有些人甚至把香炉灰抓回去当灵丹妙药,真愚痴得可怜。

香与现代生活:

现代生活的休闲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去健身房、SPA馆等等,其实比起身体的放松,心灵的放松尤为重要。而我们古人的用香、品香之道,就是不失为一种既放松身心,又能养生怡情的休闲方式。

说起香,总会激发人们无限美好的想像。宋代诗人陈去非的《焚香》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道出了古人品香、玩香的意境。与古人的诗情画意相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因此更多的是选择香水、化学香精、精油等西方比较流行的,气味直接、香味浓烈的香品。而我国古人的玩香之法,使香散发出幽幽迷人香气,配以东方的香具及礼仪,既养生又修心养性,符合东方含蓄而优雅的风格之美。

古人早就为我们总结了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的用香、品香的门道。如今,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也可以有很多很有意思且有益身心的玩法。比如早上起来的时候,可以点一支醒神香提神醒脑;工作时,可以点上一盘沉香,让身心沉稳平静;喝茶时,可以自己动手做一炉香,让心情平静下来;开车时,可以用车载熏香器,能缓解开车的疲劳和堵车时的烦燥情绪;夜晚来临,则可以点上安神香,伴着香气安然入睡。

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都能来用香、品香,传承中华千年香文化,静享高雅精致心生活。

关道家风水 道家风水大师 道家风水师,阴阳风水 阴阳风水师 阴阳风水大师,堪舆风水 堪舆风水师 堪舆风水大师。有着不同的风水地域别称, 南京道家风水大师 南京道家风水师,南京阴阳风水 南京阴阳风水师 南京阴阳风水大师 地理先生,南京堪舆风水 南京堪舆风水师 南京堪舆风水大师。风水有分为:山地风水 工厂风水 小区风水 建筑风水 村庄风水 家居风水 装修风水 田园风水 阴宅风水 山脉风水 风水师又被人不同的称为:山地风水师 工厂风水师 小区风水师 建筑风水师 村庄风水师 家居风水师 装修风水师 田园风水师 阴宅风水师 山脉风水师 阴阳风水师 风水先生,南京山地风水师 南京工厂风水师 南京小区风水师 南京建筑风水师 南京村庄风水师 南京家居风水师 南京装修风水师 南京田园风水师 南京阴宅风水师 南京山脉风水师 南京阴阳风水师 南京风水先生,易经风水研究 道家风水 研究 堪舆风水研究,于风水和风水师方面的称呼:风水师 南风水大师 易经风水 易经风水大师 易经风水师,在《易经》《周易》交流方面有:易经交流 易经风水交流 易经堪舆交流 易经取名起名交流 易经学术交流 易经文化研究 易经风水研究 易经与民俗研究 易经与传统文化研究 易经的起源研究 易经与八卦的研究 易经与中医的研究 易经与星象的研究,易经与节气的研究

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起名的方式与别称有多种:八字取名 易经取名 周易起名 性格取名 形体取名 寄托取名 希望取名 辈份取名 寓意取名 成语取名 以及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 周易起名 性格起名 形体起名 宝宝起名 成人起名 起名师 取名师,以及日常称呼,起名大师 易经起名大师 周易起名大师 八字起名大师 宝宝起名大师 成人起名大师 关于现在上面许多关于八字培训 易经培训 周易培训 取名培训 起名培训 八字起名培训 易经起名培训 周易起名培训 八字取名培训 易经取名培训 周易取名培训等机构,其中一些关于风水起名 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要看清面目,免得花了精力时间走了歪路。在南京八字取名 南京易经取名 南京周易起名 性格取名 形体取名 寄托取名 希望取名 辈份取名 寓意取名 成语取名 以及南京的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 南京周易起名 性格起名 形体起名 南京宝宝起名 南京成人起名 南京起名师 南京取名师,以及日常称呼,南京起名大师 南京易经起名大师 南京周易起名大师 南京八字起名大师 南京宝宝起名大师 南京成人起名大师 关于现在上面许多关于八字培训 南京易经培训 南京周易培训 南京取名培训 南京起名培训 南京八字起名培训 南京易经起名培训 南京周易起名培训 南京八字取名培训 南京易经取名培训 南京的周易取名培训等机构,其中一些关于风水起名 八字起名 易经起名要看清面目,免得花了精力时间走了歪路。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uqi83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