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真言
第一、生生之谓易
第二、保合太和
第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二、儒家真言
第一、以治平为本
第二、以仁为核
第三、以和为贵
三、道家真言
第一、无为而治
第二、有无相生
第三、道法自然
四、佛教真言
第一、明心见性
第二、无念为宗
第三、顿悟成佛
为什么选择每家的三句真言?我们知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仅就儒家的书籍就说过“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穷年不能究其礼”。国学方面的典籍浩如烟海,“穷年不得尽其观”,因此我们应该掌握核心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每家的思想都概括为三句话,这样概括的标准有二:一是这家的核心思想;二是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句话尽管简约,但并不简单,因为它概括了这家思想的核心话题。
一、《周易》真言
先讲《周易》。为什么从《周易》讲起呢?我们知道《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活水,它开启了中华学术的一个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一部由巫术包裹着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说莱布尼兹关于“二进制”的思想,就得到了《周易》的启发;同时,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易道广大,乾坤并健,阴阳消长,与时偕行。它的三句真言可以这样概括:一、生生之谓易;二、保合太和;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一、生生之谓易
“生生之谓易”包括这样两层涵义:一是“富有之谓大业”;二是“日新之谓盛德”。
什么叫“生生”?《周易》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意谓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周易》各卦产生的过程就体现了“生”的品格。《说卦》上讲,“乾,天也,故称为父;坤,地也,故称为母。”父母交感变化就化生了震、坎、艮、巺、离、兑,三男三女,他们与乾、坤两卦合起来便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断重叠产生六十四卦,这个过程就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这种思想就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维方式。
只有变易才能生生,生生才能富有,此谓“富有之谓大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富有应该包括每人的道德水平、科技知识以及财富积累等,也就是说要成功立业,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还有精神财富的富有。《系辞》讲:“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就是说要注意道德这个层面的建设。一个人道德的缺失,可能会使他整个的财富化为乌有。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是因为后继者没有一种创业的意识和道德。
生生和富有另一层涵义是“日新”。所以它把“日新”作为一个重大的德性。“日新”就是“日日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不断地创新。如果没有不断地创新,就不可能“富有”,也不可能“生生不息”,所以《周易》上讲“日新之谓盛德”。怎样才能保持不断地生生和富有?就要依据《周易》乾卦九三的爻辞所讲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终日要勤奋不懈地工作,到了晚上又能够不断的反省自己,这样就不会有灾祸。一个不会反省自己的人是不会进步的。
第二、保合太和
《周易•乾•彖》上有句话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里提到了“保合太和”,在太和的“天道”内蕴涵着浮沉、升降、动静、相感的性质,因而产生氤氲、屈伸、胜负的变化,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得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并“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取得一种协调、和谐。这种思想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看看故宫的建筑。第一个殿就是“太和殿”,第二是“中和殿”,第三是“保和殿”,后面还有三个殿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故宫六个大殿的建筑就是按照《周易》六爻所建。这里有了“太和”、“保和”,为什么还有一个“中和殿”?如果知道《周易》的既济卦(上坎下离),我们就可以清楚,“既济”卦是“离”卦和“坎”卦的重叠,“离”在下,“坎”在上,“离”是火,“坎”是水,在“既济”卦里面,九五是阳爻,在阳位;六二是阴爻,在阴位。五是奇数,二是偶数,阴在偶数位,阳在奇数位,称为“得位”,九五为至尊的位置,古代皇帝称“九五至尊”,与其相对应的六二阴爻,是臣位,君臣和谐为“得中”。九五、六二两爻阴阳相应,叫做“和”,既当位又相应,所以称为“中和”。“乾清宫”是皇帝平时办公的地方,“坤宁宫”是皇帝结婚的地方,皇后、太后可以在那里活动,中间是“交泰殿”,“泰”卦是“坤”在上,“乾”在下,这时候,阳气向上,阴气向下,便可以交感。《周易•泰•彖》上讲,“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不交万物就不通,上下不交万物就不成,“交泰殿”就是取《泰•象传》:“天地交泰”的意思,也就是“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一个交合,这是故宫仿照《周易》思想的一个排列次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保合太和”实际上是讲“和”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相反相成的,讲和合、和谐的思想,八卦的天地、水火、山雷、风泽,也是融突而和合、和谐。“和”的思想后来得到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阐发,成为中国思想上一个核心的范畴和首要的价值观,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第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不易,三曰简易。“不易”讲的是“易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理”、“性”、“命”。这三个概念在后来“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那里做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通书》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朱熹讲只有“格物”而后方能“穷理”。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学,依朱子所说格他父亲王华北京官署里的竹子之理,结果未果而中途病倒。“穷理”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务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比如桌子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东西能不能被认识?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们“格”出来?大家应该想一想。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没有“格”出来,那么这个“理”究竟在什么地方?王阳明穷尽儒、道、佛之书,后来他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就是理。这样他就开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路向,一个是“理学”的路向,一个是“心学”的路向。
何谓“尽性”?首先,“性”就是我们说的人性,对“性”的本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人性是善的,有人说性是恶的,也有人说性是善恶混的。其次,“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郭店楚墓竹简》里讲“性自命出”。这说明“性”是“天”给我们的,是先天的。孟子讲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才堕入恶。所以我们应该去除私欲,把我们放逐的“本心”找回来,这叫做“求放心”。把原来的“本心”恢复起来,这就得“尽心”,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所以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够“尽心”,才能够“知性”、“知天”。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说我们只要“穷理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它,孔子就说:“五十而知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易》上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开启了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儒家的理性命话题。
二、儒家真言
《周易》开启了儒家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孔子读《周易》曾经“韦编三绝”,把用来穿竹简的绳子翻断数次,可见对《周易》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后人把《易传》归于孔子的名下。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经世致用”。我把儒家的核心精神概括为三句话;一、以治平为本;二、以仁为核;三、以和为贵。
第一、以治平为本
《大学》中按照朱熹排列次序第一章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做“八条目”。不管是天子、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以上是“内圣”问题,“修身”以下则是“外王”问题,“内圣”也就是“超凡入圣”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身修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内圣”可以直通“外王”。现代新儒家熊十力也认为可以直通,而他的学生牟宗三则认为不是直通,而只能“曲成”。需要经过“良知坎陷”,然后才能开出“外王”。换言之,内圣的“心性之学”只有这样才能开出“外王”的科学和民主来,这是他作的一个现代的解释。但是从《大学》来看,“格物”、“致知”是一个知识论问题,如果把这些做好了,然后“诚意”、“正心”,其实是可以开出“外王”来的。
现在为什么一些人,甚至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出现了很多贪污受贿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格物致知,提高认识,然后正心诚意,去做修身的功夫。只有自己身修好了,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如果连家庭都管理不好,他如何能治国呢?这当然会出问题的。现在很多高官倒台,都与此有关系。
治平为本,在政治上看,孔子是主张“德治”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从政时,你用政令和刑罚来压服,那么百姓可以做到不犯罪,但是并不能使他有羞耻之心;如果你用道德来教化他,用礼来引导他,那么他就不会犯罪,并且有了羞耻之心。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自律”的,一个是“他律”的,只有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想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政治上孔子要求君应遵君德,官应遵官德,为政者要端正,所以说“政者,正也”。如果只有命令,自己不以身作则,下面也不会执行的。用俗语讲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是治平的根本。
治平为本,从经济上看,就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社会目标。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自己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去爱他。“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那么就不能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是要把这种亲情也推及到别人亲人的身上,“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治平为本在道德上的要求,是要遵循“孝、悌、忠、信、仁、义、智、勇”这样一些道德条目,这是社会治平的保证。
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出自《四书章句集注》聂中波书)
从教育上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受等级的限制。譬如周代就有这个限制,要上“国子学”,必须是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学”必须是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四门学”必须是七品以上的子弟。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打破了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同时他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率先私人办学,为广大人民开辟了上学的方便之门。
第二、以仁为核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仁”,《说文》上言:“亲也,从人从二”。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呢?要“仁者爱人”。后来有人讲“仁”是对别人而言的,是重人的价值取向;“义”是对自己而言,重我的价值取向。“义”是你自己要做到,它由外在的道德行为内化为端正自我。“仁”则要求爱别人,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强调爱人,只爱自己不是太自私了吗?因此,“仁”是由己及人。“仁”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通过了一个“全球伦理宣言”,这个宣言提出了四条金规则,一是不杀人,也就是不要战争;二是不说谎;第三条是不偷盗;第四点是不奸淫,男女是平等的。这四条“金规则”的指导思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立”起来了,也要使别人“立”,自己通达了、发达了,也要使别人通达、发达。就像现在评教授,自己评上了,就不让别人上,这就不对了。还有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总是制裁不发达的国家,不让不发达国家发展,限制你的发展。发达国家自己发达了也要让别的国家发达,这才是“己欲达而达人”,这才符合孔子的思想。
三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广泛地给予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帮助老百姓生活得好,而且要帮助不发达国家发达起来。
第三、以和为贵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在经济领域中成就显赫,他创办了五百多个企业,六百多个慈善机构。但他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就是“《论语》加算盘”,并在他的家乡立了一块“以和为贵”的碑。
“和”是中国哲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最高的价值目标。在尧的时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大概有三千多个,到了周代还有八百多个,到了战国还有“七雄”。我在《和合学》中就讲,当时,中国就是一个国际社会,虽然国家小,但毕竟是一个国家。当时如何“协和万邦”?就提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应该协和、和谐,黎民百姓才能和谐相处。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
《诗经》上也出现“和羹”一词,“羹”就是肉汁,“和羹”就是说如何能够让肉汁好吃。晏子和齐景公对话的时候,就讲到了“和同之辩”,他认为要让肉汁好吃,就必须把各种各样的调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盐、酱、醋等,把它们加到一块,又恰到好处,多种元素的和合,才能美味,才是“和羹”。《礼记》中讲“和”的地方就更多。《五经》里面都讲“和”。孔子把“和”与“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人格的标准,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在儒家的思想系统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国哲学中,关于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你从哪里来的呢?这个大家好像没有考虑过,而且也觉得不需要考虑。其实,哲学就是对这种问题的追问,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古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和实生物”。“和”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平等的、平衡的。也就是说你和我和他之间,不是你吞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一种平等、平衡的关系。对他者应该尊重。如何“和实生物”?他讲“土与水、火、金、木杂而成百物”,不同的元素“杂合”才能生成百物。韦昭对“杂”有一个解释,“杂”就是“合”的意思,因此,“杂种”是优生的一种方法。日本人称自己的文化是杂种文化。“杂”能使万物融突和合化生。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从思维的源头上,是讲天地、男女、父母等多种元素、事物融突和合而后化生万物的,它不是有一个绝对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来产生万物。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思维就从源头上开创了多元的、包容的、没有独断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西方是由唯一的、绝对的东西产生万物就开出了二元对立的、独断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就会认为只有我才是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东西都不是真理。这种情况下,对不同的意见就会采取排斥的方法。而中国思维方式从源头上便具有包容性。譬如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里,儒、释、道三教之神可以在一个寺庙里供奉,其他宗教可能吗?所以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文化能够包容各家思想的一个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国文化开出的是一个“和合”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开出的是一个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源头上讲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的文化之所以伟大,之所以生生不息,确实有它的原因,这就是和合。世界上的四大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除了中华文明外,都曾断裂过,现代的欧美文明是有今无古的,唯有中华文明是亘古亘今的,它没有中断过。这是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表现。
三、道家真言
道家思想属于黄老系统。它的源头之一是以坤卦为首卦的《归藏》。道家是讲“逍遥”的,你们可以看看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那是极富想象力的,庄子能把你的思想带到广袤的宇宙空间去遨游。在宇宙之中,人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在道家看来,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是“四大”之一,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里来看,道家并非否定主体人的作用,也不是“避世”的(这一点我可能跟传统的看法有些不同),其实,他是讲如何批判社会的,他从批判现实社会中,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看法,阐发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理想和超越境界。我把道家核心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一、无为而治;二、有无相生;三、道法自然。
第一、无为而治
为什么讲“无为而治”,这就是道家所探讨的独特的治理世界的方法。他这样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把“为”当做“无为”,把“无为”当做“为”,这样就可以治理国家,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领导,他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你想能管得好吗?肯定管理不好,所以,道家就讲“道常无为无不为”。“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是它“无所不为”。一个领导,你看他无为,其实他什么都为了,因为他制定方针、政策、战略、策略,制定工作的方案、制度和秩序,按照这个制度的规范去做,就能够做好,对不对?这样,实际上他都为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百姓自然教化,这里“正”字很重要,过去就讲,皇帝“正”就能够正朝廷,朝廷“正”就能够正百官,百官“正”就能够正天下。宋代理学家们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当时赵匡胤有一个“佑文政策”,这个政策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杀知识分子,这样知识分子就可以大胆的发言。朱熹上奏折的时候,他就大胆地说,皇帝的“心术不正”。他在奉召当侍讲的时候,朋友们问朱熹给皇帝讲什么?朱熹就说要讲“正心诚意”,朋友说你这样讲不行,皇帝不爱听,朱熹反问,我不讲“正心诚意”讲什么?他认为如果皇帝的心术不正,百官的心术就不正;百官的心术不正,百姓的心术又怎么能正呢?所以老子讲的“我好静而民自正”,皇帝正了,百姓自然正,不需要一个个地“正”,我们现在就很辛苦!如果你自己“正”了,你自己不贪污、不盗窃、不走后门,我想别人也不敢,这样就可以“我无为而民自化”,人民就可以自己教化自己,自己改恶从善,这就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治”。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是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却获得了两次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我们可能很熟悉,影片《汉武大帝》里有所描述。当时窦太后把儒生辕固生投到了猪圈里面,想让野猪杀死他,结果是猪被他杀了,这看出当时儒道两家斗争是很激烈的。
另外一个是“贞观之治”。唐初受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想从李姓当中找一个最有名的人,以提高自己的门阀,他们找到了老子。因此,在唐朝开始的时候,虽然儒释道三教并用,但道家的思想是排在第一位的。当时,也是与民休养生息,取得了好的政治效果。
第二、有无相生
老子不是只讲“无”,他也讲“有”,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好理解,万物、人类都属于“有”的范畴。但是“有生于无”就不好理解。
我们看看老子讲的。他是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譬如说房子。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你们能在礼堂里听我讲吗?当然不能,所以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巴做一个杯子,中间必须是空的,如果中间是实的,那就没有用,不能装水。还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轱辘中间必须是空的,它才能转动,所以说“有无相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道德经》,“道”就是“无”,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呢?如果就具体的行为来说,它就是“有”。你待人接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是你生活的一种“样式”。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经》的“道”是讲“无”,“德”是讲“有”,这就构成了道德经。反过来,就像马王堆帛书里面那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说它对形而下的人们的道德行为更加重视,所以讲“失道而后德”、“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书当中,在讲“无”的时候,并没有忽视“有”,所以“有”、“无”相反而相成,两个是互补的相生的。
第三、道法自然
《老子》中有句话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效法地的,地是效法天的,天是效法道的,道是效法自然的。那么“自然”是什么?它是一种自然而然,正因为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的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自然境界。老子对自然有一种描述。他举了一个例子,“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不终朝日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体现出自然本身的一种状态。它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明,用无为思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的自然而然。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道”的自然而然的本质是什么呢?第一点,不能加它一点,也不能减它一点,不能加减,不能损益;第二点,“道”是不主宰,既不主宰别人,也不要别人主宰它,它是这样的一种品格;第三点,它不需要超越别的东西,而是自然而然地超越;第四点,它既是万物之母,又不自以为是万物之母;第五点,是相辅相成,双赢互补的,也就是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背负着“阴”,而抱着“阳”,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负阴而抱阳”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的“和合”化生了第三者,就是“冲气”。
儒道两家正好构成了中国思想当中的两条路向,这两条路向又是互补的。它们又像是中国思想中的两条大河,气势磅礴、亘贯古今,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得而益彰,在交融互设中维护着民族精神的平衡。我们人的手心是阳,手背是阴;人的躯体是阳,内脏是阴。任何事物都可以做这样两方面区分。所以中国的思想是非常有生命智慧的,它既讲这一面,也讲另一面,两个又是互补的。这就构成了中国思想的伟大之处,也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妙和深刻之处。大家了解这一点,就应该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而骄傲。
四、佛教真言
禅宗的三句话就是:
一、明心见性;二、无念为宗;三、顿悟成佛。
第一、明心见性
禅宗的要义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故又叫佛性禅。禅宗在六祖发扬光大后,不主张苦力修行。他认为:人心本来是清静的,万法自在心性之中。日月本来是明亮的,但为何现在看不见明日明月呢,是被云雾所遮蔽了。某天突起大风,吹拂走云雾,那么也就可以看见了。本来你的心性是明的,佛就在你心中,只要将遮蔽佛性的私欲吹拂走,就可明心见性。所以《坛经》讲:上是明的,下是暗的。现在我们坐飞机,可以体会得到。所以他认为成佛不必外求,慧如日,智如月,是常明的。佛就是觉,就是悟,就是智慧。智慧本来是常明的,你本来就是可以成佛的,只是被云雾暂时遮蔽。只要将之去掉,佛性就显现出来了,慧能认为众生都是有佛性的。因“明心见性”的宗旨,是建立在人人心中有佛性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慧能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万法尽是自性”,因而不需外求,成佛在自心。
第二、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还包括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并不是说要断绝念头,要离去念头,没有了念,也就意味着死去。禅宗不是拒绝意识活动,而是要超越意识活动,要离境离染,要念念真如本性。不要有爱憎、执着,蔽于境。强调的是真心发露,如此才是无念。无相为体。无相就是没有相,现在注重相,名字概念是相,桌子是相,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相的阶段,不要被相所蒙蔽,而是要超越它,这存在一个修行的问题。佛教中的戒律实际上是外在的,我们不要被它所束缚,要自然去做,不违背它即可。无住为本,无住就是不要停留,不要中断。你都有佛性的觉悟,但不是很容易达到,你应该空色身,这样才是无住。
第三、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这是禅宗念佛的法门和诀窍。佛性在你心中,只要你有了明师指点,即可立即觉悟,顿悟成佛。禅宗解决了必然和自由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掉长期形成的束缚、戒律,充分实现主体的自由,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可以说,禅宗生发了佛教中的一次革命,把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此,它是洞察人生命智慧的思想。也就指出了人在被奴役的情景下,如何去获得自由。
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