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少年国学 |
【国学课堂】在时间长河中上下求索的人 |
发表时间:2015-5-22
点击:1657
|
|
公元111年的一天,一驾马车带着风尘缓缓停在汉宫之外,身着峨冠礼服的张衡,在皇帝派来的特使带领下,谨慎沉着地走入宫门,登上通往大殿朝拜的台阶。汉安帝早就听闻了这位年轻学者在机械天文方面的天赋,也听闻了他在阴阳历算方面的真知灼见,决定征召他为郎中,管理天文历法,研究阴阳之学。很快,张衡的才华脱颖而出,得到了汉安帝的赏识。
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史官们发起了一次历法大讨论,时任尚书侍郎的张衡也参与其中。有人对照当时发生的灾变和天象,质疑当时通行的《四分历》不够准确,甚至提出要倒退回汉武帝扩张时代的《太初历》。作为学者的张衡对这种牵强附会、用政治干涉科学的态度非常不满,据理力争,用科学理论阻止了历法的倒退。虽然张衡主张的新历法没有得到认可,但他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很快被提拔为太史令,年俸六百石。 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
太史令,这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职位。从遥远的夏商时期开始,君主身边就已经有这样的官员来记载史事、编纂史书,有时候也做一些管理国家典籍、替国君起草文书的事情。而在崇拜祖先神灵的商代,太史令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推演阴阳、推算历法,安排祭祀和敬拜。到了东汉,太史令的职能变得专一起来,不再主修国史,而是专门掌管天时和星象,整天在时间长河里上下求索。到了年终岁尾的时候,他需要向皇帝奏报新一年的日历,其中包括国祭的时间、各种婚丧嫁娶、动土兴兵的吉时良日以及时节上的禁忌等,如果这一年里发生了什么祥瑞的事情,或者不祥的征兆,也都要一一记录下来。以张衡的才华,做这些事情并不难,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星辰运转的规律以及制造天文仪器上。元初四年(117),他做出了一架铜制的“浑天仪”,继而写出了《灵宪》《算罔论》等著作,为推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可惜,虽然他结合科学观测提出了更为精确的“九道”历法,但当时没有得到认可,这套月行不均匀的新历法推迟了半个多世纪才得以面世。永和四年(139),62岁的张衡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的巨大成就,皇帝下令追封他为西鄂伯。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
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时间长河滚滚向前却从不停息。一代又一代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忠实地记录着星辰变化,努力超越时代认知的局限来探求真理。到了元代,由于旧历法的不精确已经积累出了显著的误差,重修历法的事情被摆上了案头。朝廷不拘一格,起用了一位精通天文,擅长制造仪器的水利工程师来参与这件事情,他就是著名学者郭守敬。
郭守敬接受任务之后,立刻着手整顿观测仪器。他将旧有的圭表进行改制,将精确度提高到毫级;又设计了“窥几”,使得在月光和星光下也能继续观测天象;他还大大改进了自张衡以来天文观测使用的“浑仪”,简化结构制成了“简仪”,并建造了高大的天文台和“量天尺”,为长期、精确的天文观测做好了准备。
为了编制新历,郭守敬一共创制、改进了近20种天文仪器,在全国设立了27个观测站,派遣了14名天文学家驻扎当地,进行“四海观测”并记录数据。他们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新创的《授时历》成了我国古代最先进、最精确、施行最久的历法,其回归年长度与当今的公历完全一致。
时间是无影无形的,但这些精于历法、善推阴阳的学者们却执着地在时光洪流中沉浮求索,穷尽一生来寻找“天道”的规律。他们仰视苍穹的身影投射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路标,指引着科学和历史前进的道路。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研究会官方网站http://www.njgx.org/兰
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