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置经济特区时享有的优惠政策。
东晋政府除给南渡士民划定特区,令其从事耕垦,生产自救外,在政治和经济上还给予一系列的优待政策。
1.故土旧名:南渡士民虽逃出了断垣残壁的故土,建立了相对安定的新国家,但“人伫鸿雁之歌,土蓄怀本之念”,东晋政府重视他们的乡土观念,所划侨郡、侨县仍沿用故土旧名,使同邑同里的邻里宗党聚居集处,使他们在心理上能亲近融合,在政治上可凝聚成恢复故土的力量。因此当时的京口就是北方徐州士民的聚居处。如北伐名将祖逖避难京口,为廓清中原,他率本邑的宗族、部曲和乡人一百多家北上抗敌,进军中原。谢玄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苻坚的中坚力量也是南渡士民组建的“北府兵”。
2.“优复”政策:东晋和西晋一样,对编户(载入户籍的户口)征收繁重的赋税。丁税户调(即人口税)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田课(田税)五石。备有黄籍(黄纸写的簿册),按籍征收。对居于侨县境内的南渡士民则另立白籍(白纸写的簿册),丁税和田课都给“优复”,即一律豁免。种田不交皇粮,可算特别优待。
3.优先的选官制度: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各群县的士族固定划分九等(九品),上品(上等)任大官,下品(下等)只能当小吏。朝廷备有档案《百家谱》,用人时,只需按籍贯,查谱系,点名任职。侨州、侨郡、侨县的设置,东晋王朝用人时有旧案《百家谱》可稽,南渡士族中原列为上品的仍可任大官。“据史学家统计,东晋一代二品以上的大官多为北人。如尚书令:北人(南渡士族)22人,南人(土著士族)4人;仆射:北人31人,南人10人;中书监令:北人20人,南人无;侍中:北人55人,南人17人;吏部尚书:北人24人,南人5人,五类合计:北人占80%以上。”
四.设置经济特区的作用和意义。
东晋侨置的州、郡县自公元320年开始,至刘裕于公元413年严厉推行“土断”而完全取消,基本上与东晋政权相始终,但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措施在历史上有很大作用:
1.支撑政权:司马睿刚到建康时,“威名未著”,江南士族不予理睬。王导(南渡的临沂士族)向司马睿出谋,以观看建康士民“修禊”活动为名,轿前摆出盛大的仪仗队列,王导、王敦等南渡人物策马追随左右,特意显示司马睿尊贵与威严。这才引起江南宗大族的注意,当日即有纪瞻、顾荣等名士拜见于道旁,随后他们又推荐许多江南名士给司马睿任用。从此“吴(吴郡)会(会稽)风靡,百姓归心”。纵观东晋朝中的辅佐重臣如王导、庾亮、恒温、谢安;北伐名将如祖逖、殷浩、谢玄和在淝水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北府兵”,都是南渡的士族和平民。正是他们“思复旧井”的故土之恋,激发出保卫东晋政权的力量,使东晋疆土大体上能保持在秦岭、汉水、淮河一线。
2.发展生产:南渡士民大力改变江南地区“火耕水薅”的生产方法。首先,大修水利。灌溉工程如东晋初年陈敏(南渡晋将)在今丹阳县练湖周围修筑练塘40里,溉田数百顷;另有人修筑新丰塘,溉田八百顷;从江宁的方山至建康的石头津的秦淮河两岸,修筑了倪塘、赤山塘、缘淮塘等一系列工程。在江(长江)河(指秦淮河)湖(太湖)海(东海)浅滩低地修筑排水工程,筑堤排水,围以为田,种植水稻。近湖垦地名湖田,近江河垦地名围田(或圩田),圩(围)田之名,流传至今。当时仅江宁胡孰一带有圩(围)田千顷。
东晋还推广孙吴提倡的“耦耕法”(二牛拉一犁),推广施用粪肥。这时运粪积肥已有专业的人从事。如宋武帝刘裕的功臣宋彦之曾以挑粪为业。东晋政府还以行政手段在南方推广种麦,使麦成为南方人的重要食粮。水稻栽培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曾出现过“三熟之稻”,还有“八熟之蚕”。其他如造纸、制瓷、丝织和粮食加工机械等,都有显著的发展。货币流通
古代经济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3.繁荣经济:东晋时期有“京口酒可饮,兵可用”之说。“酒可饮”说明酿酒业发达,是粮食增产的结果;“兵可用”,说明兵源充足,是人口增长的现象。东晋政府不仅新开了镇江东面的新丰湖,而且在今镇江市南门外一里的地方兴建了丁卯堰以解决运粮困难的问题。这些都是直接有利于促进城乡繁荣的设施。
4.发展文化:南渡士民不仅开发了南方的广阔荒地,还招致了居于太湖水乡的吴人,藏于深山老林的山越,游移于江(长江)河(河水)之间的南蛮,泯灭彼此的文化差异和传统隔阂,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融合,从而奠定了“六朝文化”的基础。文人学者纷然辈出,如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南郊招隐寺,《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早年在此地为僧,大数学家祖冲之曾在南徐州作过小官。还产生了如天文学家虞喜,化学和医学家葛洪,文学家陶渊明,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五.古代经济特区的结束及其原因。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由于东晋政府采取侨置的办法,设立了经济特区,这对当时巩固政权、发展生产、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封建王朝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贪婪的本质,决定了建立经济特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1.版图混乱:侨置的设立,本来是以侨人的籍贯相同为原则;可是北人南来,都是流民性质,同一时区,往往聚有北方几个郡县的侨人。于是侨置郡县林立,“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即使在侨置中,也并不全是侨人,如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境内,全部人口为四十二万余人,其中侨人约为二十二万余人,其余二十万为土著。许多原有郡县内也有或多或少的侨人散处。又由于侨人居处并不很固定,经常流动,致使侨置郡县也常改变。
2.影响财政:“侨置郡县或侨人是不征租税徭役的。士族地主们乘机广占田地,大量地隐瞒户口,时间已久,这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消除弊端,晋成帝(326—342)时实行了“土断”政策,就是废除侨置,取消经济特区,将侨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但由于土断政策触动豪宗士族的利益,所以推行起来十分困难。晋成帝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收效不大。“晋哀帝兴宁二年(364)三月庚戌,又大规模地实行‘土断’,史称‘庚戌土断’,土断由晋明帝之婿桓温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这次土断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直到南宋皇帝刘裕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之后,用极端严厉手段杀了藏匿亡命(未登入黄籍的人口)千人的会稽大姓虞亮,这才“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自此,东晋建立的特区遂退出历史舞台而告消失。
对于这段历史,镇江著名的史学专家王骧等人在所著《镇江史话》中也有记载:“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左,建都于建业。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从徐兖一带来的移民就侨居于京口、丹徒、毗陵(今常州)等地,人数很多,东晋政府为此侨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而称原徐州为北徐州,同时在丹徒境内还寄治了剡(shàn)朐(qú)利城三侨县。到了刘宋朝,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便一直成为镇江的别名。”
如果人们能从历史空间发现地名的演变的过程,那就不难理解,镇江是一个交融并蓄,多元共存的城市。镇江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历史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商朝末年,西方周族兴起,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从西北陕甘一带来到江南,带来了周族先进的黄河文明——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人口大量南渡,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中西文明接触、碰撞,客观上带来了西方文明和文化。货币流通
古代经济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镇江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江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二次大河的冲撞,使黄河文明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落户镇江后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到了第三次冲撞,加快了镇江从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步伐,使镇江变得更加的怪异,这些都应归因于不同文明的强力冲撞,应归因于不同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镇江城的气魄,无与伦比。
镇江,古代曾是出海口。“海纳百川”既属镇江的地质烙印,更是镇江人文精神的亘古基因。镇江历史上三次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镇江地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拓展,展示了镇江文化交融并蓄,多元共存的特性。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文化 货币流通 古代经济 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研究会 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菊
|